“00后”小伙捐髓救人成绩优异将直博中国科学院
“人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,能够挽救一个小生命,我义不容辞。”6月23日,刘轩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表示,他目前身体健康情况良好,没有明显不适症状。
6月12日,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本科生刘轩在武汉捐献190毫升造血干细胞,为一名7岁血液病女孩点燃生命之光。他的事迹被当地新闻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。
刘轩说,有两个原因。间接原因是,初中二年级时,他的一个十分要好的“发小”意外离世,给他很大触动,“从没想到疾病和死亡离自己这么近”。巨大心理冲击之下,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,觉得应在人生不同阶段尽可能多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。
直接原因是,2020年7月,刘轩以640多分的成绩,从湖北利川市考入华中科技大学。在如饥似渴求学的同时,他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。
当年11月份,正在读大一的刘轩收到一份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单,他进一步了解到,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血液病患者热切等待移植骨髓,但骨髓捐献者总量远远不足,能够配型成功并完成骨髓移植的比例更低。
“捐出一部分骨髓,一个善举就可能给一个患者,一个家庭带去生活的希望,这多么有意义!”刘轩不仅暗暗这样想,而且积极对接红十字会等机构,登记加入骨髓捐献志愿者队伍。
刘轩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:“其实不光是我,我们寝室四个室友,全都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,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只不过我最先接到了配型成功、可以捐髓的通知。”
对其捐髓义举,学校和老师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,室友们则调侃说,这既是一个好消息,也是一个“坏消息”。好消息是刘轩被选中了,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;“坏消息”是,“早就订好的室友聚餐,刘轩参加不了,我们只可以帮他把他那份吃了” 。
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里,捐髓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,因此真到要进行捐髓手术的时候,一些亲朋明确说反对。刘轩记得,当时奶奶从老家打了好几通电话来,担心会有生命危险,反复劝说孙子不要做手术,“家里三个孙辈,一个都不能少”。他一次次耐心解释,采集造血干细胞和成分献血过程基本相似,不影响身体健康,还能挽救一个活生生的生命。
好在父母比较支持。刘轩的父亲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,母亲是一名内科医生。得知儿子的决定后,父亲鼓励他说:“男子汉长大了,认为对的事情想做就去做,父母永远都会支持。”线时,进入手术室后,刘轩父亲比谁都更紧张。
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病房,经过近4个小时的采集,刘轩成功捐献190毫升造血干细胞,不仅为一名7岁血液病女孩点燃了生命之光,而且自身身体各项指标完全正常。至此,家人们才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随着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,刘轩成为全国第15478例、湖北省第58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他说,“1.5万多例”与数以百万计的骨髓移植需求相比,“仅只是杯水车薪”。
刘轩认为,解决这一个难题,一方面亟待医学科学慢慢的提升,继而从根本上解决骨髓移植依赖;一方面需要做大志愿者资源库,“期待更多人加入进来,给更多人以生的希望” 。
对未来,刘轩也有清晰的计划。“小时候玩的五颜六色的锡纸卡片,从不同角度看,颜色、纹理、图案会发生神奇的变化,这让我对光化学反应产生浓厚兴趣。”刘轩说他喜欢五光十色的化学反应,本科学的是光化学,希望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涯也能沿着这个方向深耕,真正做出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。
据悉,因为本科阶段成绩优异,明年秋天,刘轩将赴中国科学院开启一场与光化学有关的求学、科研之旅。
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只是出于传递信息的需要,并不代表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别的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若不希望被转载或者可以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Biosensors:中国科学院毛红菊研究员主持特刊“基于微流控的器官芯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” MDPI 特刊征稿
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&南京大学在一维铜 (II) 分子磁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MDPI Magnetochemistry
对话Forests 期刊编委——中国科学院张齐兵研究员 MDPI 人物专访
对话Water 期刊编委——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员 MDPI 人物专访
Cells:中国科学院张欣博士设立特刊“磁场与细胞” MDPI 特刊征稿
中国科学院尚彦军教授团队:利用联合方法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水质管理 MDPI Sustainability